111考公网移动版

主页 > 行测资料

【指导】干货!50个行测常考成语典故,你知道几

国考行测常识和类比推理经常会考到一些成语典故,今天公考通(www.111kaogong.com)小编整理50个常考的成语典故供大家复习。赶紧积累起来吧~   1.篝火狐鸣(陈胜、吴广)   【解释】夜里把火放在笼里,使隐隐约约像磷火,同时又学狐叫。这是陈涉、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。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。   【出处】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,夜篝火,狐鸣呼曰:‘大楚兴,陈胜王。”   2.高山流水 (余伯牙、钟子期)   【解释】比喻知己或知音。也比喻乐曲高妙。   【出处】《列子·汤问》:“伯牙鼓琴,志在登高山,钟子期曰:‘善哉,峨峨兮若泰山。’志在流水,曰:‘善哉,洋洋兮若江河。’”   3.指鹿为马(赵高)   【解释】指着鹿,说是马。比喻故意颠倒黑白,混淆是非。   【出处】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赵高欲为乱,恐群臣不听,乃先设验,持鹿献于二世,曰:‘马也。’二世笑曰:‘丞相误邪?谓鹿为马。’问左右,左右或默,或言马以阿顺赵高。”   4.鸡鸣狗盗(食客助孟尝君逃跑)   【解释】鸣:叫;盗:偷东西。指微不足道的本领。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。   【出处】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载: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,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。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。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,孟得以逃回齐。   5.凿壁偷光(匡衡)   【解释】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。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。   【出处】《西京杂记》卷二:“匡衡字稚圭,勤学而无烛,邻舍有烛而不逮。衡乃穿壁引其光,以书映光而读之。”   6.图穷匕见(荆轲刺秦)   【释义】图:地图;穷:尽;见:通假字,同“现”。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,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。   【出处】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:“秦王谓轲曰:‘起,取武阳所持图。’轲既取图奉之。发图,图穷而匕首见。”   7.破釜沉舟(项羽)   【解释】把饭锅打破,把渡船凿沉,比喻做事下定决心,义无反顾,不留退路。   【出处】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羽乃悉引兵渡河,皆沉船,破釜甑,烧庐舍,持三日粮,以示士卒必死,无一还心。”   8.请君入瓮( 来俊臣)   【解释】瓮:一种陶制的盛器。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。   【出处】《资治通鉴·唐纪·则天皇后天授二年》:“兴曰:‘此甚易尔!取大瓮,令囚入中,何事不承!’俊臣乃索大瓮,火围如兴法,因起谓兴曰:‘有内状推兄,请兄入此瓮。’兴惶恐叩头伏罪。”   9.江郎才尽(江淹)   【解释】原指江淹少有文名,晚年诗文无佳句。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。   【出处】《南史·江淹传》:“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。尔后为诗绝无美句,时人谓之才尽。”   10.乐不思蜀(刘禅)   【解释】很快乐,不思念蜀国。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,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。   【出处】《三国志·蜀书·后主传》裴松之注引《汉晋春秋》:“问禅曰:‘颇思蜀否?’禅曰:‘此间乐,不思蜀。’”   11.煮豆燃萁(曹植)   【解释】燃:烧;萁:豆茎。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。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。   【出处】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,不成者行大法。应声便为诗曰:‘煮豆持作羹,漉菽以为法,萁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,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’帝深有惭色。”   12.纸上谈兵(赵括)   【解释】在纸面上谈论打仗。比喻空谈理论,不能解决实际问题。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。   【出处】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记载: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,年轻时学兵法,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。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,在长平之战中。只知道根据兵书办,不知道变通,结果被秦军大败。   13.再衰三竭(曹刿论战)   【解释】竭:尽。指力量一再消耗,已经衰减耗竭。   【出处】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”   14.木牛流马(诸葛亮)   【解释】木制的带有货箱的人力步行或者轮行或者步行轮行结合式运输器具。   【出处】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亮性长于巧思,损益连弩,木牛流马,皆出其意。”   15.世外桃源(陶渊明笔下形容的世界)   【解释】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、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。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。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。   【出处】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《桃花源记》中记载:一个渔夫只身划船进入一山洞,发现一座桃源,这里的居民 男耕女织,大人小孩均参加劳动,没有赋税和徭役,人们的关系十分淳朴亲切,到处是一遍安乐祥和的气氛,与外面的世界隔绝。   16.投笔从戎(张骞)   【解释】从戎:从军,参军。扔掉笔去参军。指文人从军。   【出处】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大丈夫无他志略,犹当效傅介子,张骞立功异域,以取封侯,安能久事笔砚间乎?”   17.卧薪尝胆(勾践)   【解释】薪:柴草。睡觉睡在柴草上,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。形容人刻苦自励,发奋图强。   【出处】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越王勾路反国,乃苦身焦思,置胆于坐,坐卧即仰胆,饮食亦尝胆也。”   18.围魏救赵(孙膑与庞涓)   【解释】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,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。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。   【出处】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30回:“曹军劫粮,曹操必然亲往;操即自出,寨心空虚,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;操闻之,必速还。此孙膑‘围魏救赵’之计也。”   19.投鞭断流(苻坚败于淝水之战)   【解释】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,就能截断水流。比喻人马众多,兵力强大。   【出处】《晋书·苻坚载记》:“以吾之众旅,投鞭于江,足断其流。”   20.退避三舍(晋楚割据重耳的故事)   【解释】舍: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。主动退让九十里。比喻退让和回避,避免冲突。   【出处】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晋楚治兵,遇于中原,其辟君三舍。”   21.望梅止渴(曹操)   【解释】原意是梅子酸,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,因而止渴。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,用空想安慰自己。   【出处】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假谲》:“魏武行役失汲道,军皆渴,乃令曰:‘前有大梅林,饶子,甘酸可以解渴。’士卒闻之,口皆出水,乘此得及前源。”   22.草木皆兵(符坚败于淝水之战)   【解释】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。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。   【出处】《晋书·苻坚载记》:“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,见部阵齐整,将士精锐;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,顾谓融曰:‘此亦劲敌也,何谓少乎?’怃然有惧色。”   23.完壁归赵( 蔺相如)   【解释】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。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。   【出处】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记载:“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,见秦王有诈,便凭着大智大勇,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。”   24.暗渡陈仓(韩信之计)   【解释】渡:越过;陈仓:古县名,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。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。也隐喻男女私通。   【出处】元·无名氏《暗渡陈仓》第二折:“着樊哙明修栈道,俺可暗度陈仓古道。这楚兵不知是智,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。俺往陈仓古道抄截,杀他个措手不及也。”   25.拔山扛鼎(项羽)   【解释】扛:双手举起。拔起大山,举起重鼎。形容力气很大。   【出处】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力能扛鼎,才气过人。”又:“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’”   26.悬梁刺骨(苏秦、孙敬)   【解释】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。   【出处】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(苏秦)读书欲睡,引锥自刺其股。”《太平御览》卷三百六十三引《汉书》:“孙敬字文宝,好学,晨夕不休,及至眠睡疲寝,以绳系头,悬屋梁。后为当世大儒。”   27.罄竹难书(隋扬帝)   【解释】罄:尽,完;竹: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。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。   【出处】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:“磬南山之竹,书罪未穷;决东海之波,流恶难尽。”   28.怒发冲冠(盗跖、蔺相如)   【解释】指愤怒得头发直竖,顶着帽子。形容极端愤怒。   【出处】《庄子·盗跖》:“盗跖闻之大怒,目如明星,发上指冠。”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,怒发上冲冠。”   29.毛遂自荐(毛遂)   【解释】比喻自告奋勇,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。   【出处】《史记·平原君列传》记载: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,平原君去楚国求救,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。到了楚国,毛遂挺身而出,陈述利害,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。   30.老骥伏枥(曹操)   【解释】骥:良马,千里马;枥:马槽,养马的地方。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,仍有雄心壮志。   【出处】三国·魏·曹操《步出夏门行》诗: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”   31.口蜜腹剑(李林甫)   【解释】嘴上说的很甜美,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。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。   【出处】《资治通鉴·唐纪·玄宗天宝元年》:“世谓李林甫‘口有蜜,腹有剑’。”   32.鞠躬尽瘁(诸葛亮)   【解释】鞠躬:弯着身子,表示恭敬、谨慎;尽瘁:竭尽劳苦;已:停止。指勤勤恳恳,竭尽心力,到死为止。   【出处】三国·蜀·诸葛亮《后出师表》:“臣鞠躬尽力,死而后已。”   33.黄袍加身(赵匡胤)   【解释】五代后周时,赵匡胤在陈桥兵变,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,拥立为天子。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。   【出处】《宋史·太祖本纪》:“诸校露刃列于庭曰:‘诸军无主,愿策太尉为天子。’未及对,有以黄衣加太祖身,众皆罗拜呼万岁。”   34.孺子可教(张良)   【解释】指年轻人可培养。指孩子是可以教诲的,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,可以造就。   【出处】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父去里所,复返,曰:‘孺子可教矣。’” 《史记·世家第二十五》)   35.金屋藏娇(陈阿娇)   【解释】娇:原指汉武帝刘彻的表妹陈阿娇。汉武帝幼小时喜爱阿娇,并说要让她住在金屋里。指以华丽的房屋让所爱的妻妾居住。也指取妾。   【出处】汉·班固《汉武故事》:“若得阿娇作妇,当作金屋贮之也。”   36.七步之才(曹植)   【释义】 有七步成诗的才能。比喻人有才气,文思敏捷。   【出处】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,不成者行大法;应声便为诗曰:‘煮豆持作羹,漉菽以为汁;萁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;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!’帝深有惭色。”   37.洛阳纸贵(左思)   【解释】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,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,以至一时供不应求,货缺而贵。后喻作品为世所重,风行一时,流传甚广。   【出处】《晋书·左思传》:“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,洛阳为之纸贵。”   38.韦编三绝(孔子)   【解释】韦编: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;三:概数,表示多次;绝:断。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。比喻读书勤奋。   【出处】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读《易》,韦编三绝。”   39.多多益善(韩信)   【解释】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。益:更加,多;善:好。   【出处】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记载,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。韩信回答说:“臣多多益善耳。”   40.焚书抗儒(秦始皇)   【解释】焚:烧;坑:把人活埋;儒:指书生。焚毁典籍,坑杀书生。   【出处】汉·孔安国《〈尚书〉序》:“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,焚书坑儒,天下学士逃难解散。”   41.好大喜功(汉武帝)   【解释】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,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。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。   【出处】宋·罗泌《路史·前纪》卷四:“昔者汉之武帝,好大而喜功。”《新唐书·太宗纪赞》:“至其牵于多爱,复立浮屠,好大喜功,勤兵于远,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。”   42.梦笔生花(李白)   【解释】成语, 比喻才情横溢,文思丰富;或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。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。   【出处】五代·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·梦笔头生花》:“李太白少时,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,后天才赡逸,名闻天下。”   43.老马识途(管仲)   【解释】老马认识路。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。   【出处】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:“管仲、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,春往冬返,迷惑失道。管仲曰:‘老马之智可用也。’乃放老马而随之。遂得道。”   44.一鼓作气(曹刿论战)   【解释】一鼓:第一次击鼓;作:振作;气:勇气。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。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,一口气把工作做完。   【出处】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”   45.邯郸学步(寿陵少年)   【解释】邯郸:战国时赵国的都城;学步:学习走路。比喻一味模仿别人,不仅没学到本事,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。   【出处】《庄子·秋水》“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?未得国能,又失其故行矣,直匍匐而归耳。”   46.桀犬吠尧(汉·邹阳)   【解释】字面意思为暴君夏桀的狗向圣王唐尧吠叫,比喻奴才只知道一心为他的主子效劳,而不分贤愚善恶。   【出处】《狱中上书自明》:“终与之穷达,无爱于士,桀之狗可使吠尧,而跖之客可使刺由。”   47.乐此不疲(刘秀)   【解释】乐:酷爱。此:这。疲:疲劳,疲倦。因为酷爱做某事而不觉疲倦。形容对某事酷爱而沉浸于其中。   【出处】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:“我自乐此,不为疲也。”   48.讷言敏行   【解释】讷言:说话谨慎;敏:敏捷。指说话谨慎,办事敏捷。   【出处】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”   49.阳春白雪(宋玉)   【解释】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艺术性较高、有难度的歌曲。现比喻高深的、不通俗的文学艺术。   【出处】战国楚宋玉《对楚王问》:“客有歌于郢中者,其始曰:《下里》、《巴人》,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。……其为《阳春》、《白雪》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。”   50.背水一战(韩信)   【解释】背:背向;水:江河;背水:背后是水,表示没有退路。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。   【出处】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信乃使万人先行,出,背水陈。赵军望见而大笑
【指导】干货!50个行测常考成语典故,你知道几